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实现7%的增长率。对此,统计局局长王保安在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7%的增速符合客观实际与新常态发展规律,有利于统筹多重目标,“含金量”较高;而经济专家表示,7%增速属于中高速增长并具可持续性,不是简单地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出来的,而是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初步成效的体现。
上半年增速“含金量”较高
王保安指出,从生产角度看,第三产业较快发展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达到53.4%。从其内部看,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特别是证券市场异常火爆,股票成交额增长5.4倍。而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0%。
他指出,尽管与以往相比,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已今非昔比,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规模扩大意味着增长1%对应的经济增量已远远大于过去。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名列前茅。
王保安强调,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在优化、民生在改善。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同比提高2.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进一步扩大;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
他指出,实现7%经济增长来之不易。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又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下大力气发展做强实体经济,巩固经济趋稳向好的基础。
7%并非简单“刺激”得来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昉表示,7%经济增速表明经济增长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实现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中的可持续因素增强,“说明这个速度不是简单地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出来的,而是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初步成效的体现”;这一增速既如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所预期,又令人颇感来之不易,“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经济的近中期增长态势充满信心和保持乐观。”
针对那些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怀疑论者,蔡昉说,由于其所依据“回归到均值”这样所谓的“统计规律”,把众多国家在长期发展时期的丰富的增长实践,淹没在一组面板数据之中,特别是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具有的赶超特点,未能回答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何以实现高速增长,因此也就没有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减速依据。
蔡昉表示,怀疑论者津津乐道的技术细节不仅说不通,而且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中国上半年实现7%增长率持怀疑态度的逻辑是:政府年初确定了7%增长目标,半年过去后恰好就达到7%,这个巧合太完美以致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评论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方法论正在发生悄然而合理的变化。这一目标是主要依据生产要素供给、生产率提高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蔡昉说。
他认为,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改革阶段和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障碍,“要通过全面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这些体制性的障碍,一方面挖掘传统增长源泉的潜力,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增长源泉,可望显著提高潜在增长率,赢得真金白银的改革红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近日亦指出,上半年中国GDP增长7%是中高速增长并具可持续性,未来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和危机。
陈东琪说,中国经济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和宏观政策将不断带来新活力,增加新动力,促进经济取得新增长。他指出,在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增长明显分化,新兴经济体几乎同步减速,国内外经济共同转型,世界市场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实现7%增长确实来之不易。
中高速增长有可持续性
陈东琪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高,结构更优,“因为它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增进了人民福利”。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3%。当前,中国正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通过加快简政放权,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汇率、国企和社保等方面改革,推进建立统一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全面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新机制。陈东琪表示,这些措施不断释放出改革开放红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增添了市场活力,为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提供了持续性源泉,为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微观动力。
(文/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