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还需要学习?
看似是个绕口令一样的问题,源于我元旦假期的时候看了一本书,美国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写的《学习之道》,看到书名我就有一个疑问:学习还要学习?难道学习不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仔细一想,如果学习是一种能力,能力有高有低,学习的能力必然也是有高有低,如果不擅长学习怎么办?或者说想要提升我的学习能力怎么办?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取得了的很丰富的成果,对此,我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仅仅是读了《学习之道》,结合自己的实际,有一点小小的感悟,仅此而已。
学习需要学习吗?答案显而易见。不会学习,即便身处浩瀚书海,也不过是浮萍一颗,不会学习,就无法做到知识间的迁移、使用。有人说我考前突击,成绩也不俗,但是你学会了吗?知识是你的吗?不见得。况且知识的增长不等于智慧的增长,不等于魅力的提升。忘记是谁说的一句话:“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我深以为然,所以,学会学习,对于身处知识爆炸时代的我们,尤为重要。
图:《学习之道》
二、关于学习力
想到“学习力”的时候我查了一下,在百度百科中给出答案是: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这一理论认为:学习力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对于这个理论我基本认同,但是我觉得学习力不仅仅包括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还应该包括学习的选择力。毕竟,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知识太多了,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太多了,想获得有效的知识反而变得有难度了,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毕竟知识无限但精力有限,这时候,就需要拥有一项技能能够快速的从各种书山文海之中,选择出最有价值的知识为我所用,这就是学习的选择力。
三、学会学习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可是似乎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学会做人?怎么学会做事?怎么学会学习?可能老师想通过在“言传理论,身教实践”中让我们悟出来,可惜,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没有深刻的认知。
我也是通过看《学习之道》才思考关于学习的问题,也是通过这本书才发现学习也是有方法、成系统的。在本书中,既有关于学习的理论,也有大量的案例经验,还有丰富的实践练习,可以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里边很多方法都能够拿来就用,比如“10个好的学习法则”,包括:运用回想、自我测试、对问题进行组块,间隔开重复动作,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注意休息,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专注,困难的事情最先做,心理对照等等,都是很实用的学习方法。但是关于学会学习,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说: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
一是,没有目标的学习,就没有学习方向,就容易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中,这也学一点,那也学一点,能说没有提升吗?不能,只是提升比较缓慢,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知识比较分散,不成体系,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说,甚至可能会产生焦虑。
二是,没有学习目标就容易没有学习动力,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就会对自己没有要求,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习中坚持目标导向,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其次,掌握方法。
西方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说学习方法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关键。 每个人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带的配置也不同,有的人轻轻松松就升到了九级,有的人费劲吧啦也才能勉强升到二三级,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在找准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关键。学习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关键词联想法、提前预习-及时复习法、记忆宫殿法、对比法、类比法、编唱法、录听法、绘制知识树法、思维导图法……仔细想一想,我们知道的学习方法十个手指数不过来,但是不必贪多,熟练掌握两三种即可,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再次,勤加练习。
学习必然会有“输入-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可少的是“练习-内化”的环节,只有通过练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做有价值、有效率的输出,少了“练习-内化”的环节,输入的知识必不能是有效输出。练习的过程是知识深化的过程、印证的过程、检验的过程,也是反馈调整的过程,通过“输入-练习-内化-输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加完善、系统,进而将知识转化为可用于生活、工作的技能。
学习之道,前提在于目标,关键在于方法,秘诀在于练习。